
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,在营销人眼中,这件事就是一整个【人设营销】的大动作。纵观名企,就能发现“人设”其实无处不在:提起新东方,谁都知道“帮有对象的女同学打水”、“拿麻袋装钱”的俞敏洪;提到阿里巴巴,谁都知道“英语老师”马云;提到万达,谁都知道“1个亿”小目标王健林。品牌的成功让品牌创始人的“人设”和“标签”更有讨论点和记忆点,这些人设也反过来为品牌带来更多流量。

成功之后才拥有“人设”的,除了上边提到的这些大佬,最著名的还有日本“寿司之神”——96岁高龄的小野二郎,专注做寿司70多年,将一家寿司小店做成米其林三星。虽然寿司之神是先有品牌,再有人设,但在他的影响下,第一批靠人设成就品牌的餐饮店出现了。

2014年,微信刚兴起,微信公众号成为很多青年人获取信息的渠道。这样的环境下,【西少爷肉夹馍】创始人发布的一篇《我为什么要辞职去卖肉夹馍》成为当年罕见的10w+爆款。创始人西安交大毕业、辞去互联网大厂程序员工作,在北京共联网公司楼下卖起了肉夹馍。名校毕业生的身份、大厂互联网的“金饭碗”让他“卖肉夹馍”的决定显得尤其惊世骇俗,大家蜂拥而至,想尝尝让”精英“离经叛道的肉夹馍到底和早点摊卖的有什么不同。

无独有偶,另一个名校毕业生在创业自述中也说自己是受了《寿司之神》的启发。还是2014年,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张天一写了一篇《北大硕士毕业生自述:我为什么卖米粉》,为他的品牌【伏牛堂】(现更名为【霸蛮湖南米粉】)打开知名度。

对于品牌来说,在同行业纷纷进行价格战时,如果产品缺少不可替代性,那消费者买的就是带货人的情怀或价值观,比如低调但“舍己为人”的鸿星尔克,在疫情期间低价供给面包的巴黎贝甜。现在短视频代替了公众号成为大众最频繁接触的媒体,长篇大论的人物传记被更为鲜活的视频取代,“人设”也不必自己讲出来,而是通过视频内容来展现,现在想要运营一个新的账号,必然是人设先行,剧情随后,比如“疯狂”的小杨哥,“尴尬”的派小轩,“坑妈”的河马君……如果品牌没有契机做出一件轰动社会的大事件,那么由员工或者老板来演绎一个“人设”,或者演绎出有特色的企业文化,可能会是让品牌快速打开知名度的有效途径。